电话:400-158-1318
手机:
邮箱:706417206@qq.com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径山
发布时间:2025-06-23 浏览量:
死亡是人生必经的阶段之一,它的必然性和神秘性引起了古今中外无数人士对死亡的思考。死亡观体现了人们对人生价值、意义及死亡世界的思考,殡葬文化是基于人们的死亡观,在治丧送葬的过程中的情感表达及物质载体。死亡观和殡葬文化构成了殡葬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
最早对于死亡的思考主要集中于死后“人”是否存在,如若存在又去了哪?在古代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除去极少数哲学家对死亡进行理性地观察、思辨地解读外,少有积极、健康的死亡观认识。对死亡的解读要么沦为了宗教、巫师的特权,他们以此控制着死后进入天国的“门票”,要么成为统治者维持社会稳定、族群繁衍的说辞。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医学的发展,逐步确认了死后世界的虚无,并没有灵魂、天国、地狱,人死如灯灭,确认了死亡的必然和永生的不可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以前人们把“最终走向死亡”这一客观事实当作“偶然事件”而非“必然事件”,所以,确认了死亡的必然性及死后的虚无,当代死亡观主要关注的问题是:面对死亡的必然性和终极性,我们应该怎么办,如何对待死亡、对待生命成了死亡观最重要的议题。
狄德罗认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使自己有限的人生内蕴含永恒不朽的内容,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充实自己的生活。他认为一个人只有生活得越充实,才能死得越愉快。每一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如何充实自己的生活,对于个体而言,死亡的本质、价值和意义都必须依赖自身生活充实的内容和程度而定。
死亡确实折射着生命的渺小与无奈,但死亡作为每一个个体的终结,是无法逾越的存在,也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既然死亡是必然的,那么如何克服战胜这种无奈。海德格尔说:我们生着即死着,人是向死而生的存在,死亡贯穿我们的全部生命过程。面对一个现实的存在,不能于事无补地惊慌失措,不要寄希望于神灵,它们只存在于虚妄的幻想中。要把死亡看成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平淡无奇事件,才能接受死亡。向死而生就是勇敢自由地面对死亡,这样才能找回失落在社会中的自我,获得自由,从沉沦着的非本真状态中走出来。这就是海德格尔为人们提出来的一个拯救自己、面对死亡、克服异化的方案。
死亡的必然性是不可超越的,认识、正视死亡的必然性,向死而生,建构自己的人生意义,死亡可以作为完整生命的终章;死亡的到来时间又是不确定的,以此督促我们抓紧时间丰富生活,享受人生。死亡作为终结是衡量生命长短的存在,然而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在于如何利用生命。向死而生,将死亡视作是对生命整体性的追求,使我们实现生命的各种可能性。当代的死亡观是将生存与死亡整体看待的,死亡不再神秘、恐惧,它组成了生命存在的终章。同时,死亡虽然是个体生命的终结,但与人类普遍意义上的不死结合,完善了个体与普遍、终结与永生的辩证,承认了个体在死亡面前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与当代死亡观发展相匹配的是殡葬文化的进步发展,对个体生命的哀悼送别、生死沉思也逐渐成为殡葬文化的主题,繁琐、迷信的仪式慢慢消失,我们在殡葬活动中表达的情感也更加纯粹、质朴,殡葬活动不只是缅怀逝者,给予生者人文主义关怀也显得极其重要。
虽然中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差异和情感结构差异导致了古代不同的死亡观,但在全球文化交融、科学发展方向相同的当代,容易相互借鉴形成相似的死亡观。死亡观念的转变无疑最能带来殡葬建筑的变化,当代死亡观念在继承传统死亡观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科学、理性的认识,殡葬建筑得以冲破传统的束缚,其功能、意义、形式表达都可以得到充分发展,它们不用去承担为每一个人构想另一个世界的无用职责,不用表达不可企及的永生,不用建构不可超越的社会伦常。殡葬建筑是送我们离开尘世的最后场所,需要给我们尊严、宁静、沉思、解脱。摆脱各种符号象征的束缚后的殡葬建筑,其形式也获得自由,基于其功能要求并结合不同的意义内涵可以产生不同的形式语言,极少主义的形式倾向也只有在这样理性、纯粹的死亡观下才能产生。
扫一扫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