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殡葬,节约土地”

发布时间:2024-04-30  浏览量:

    在土地资源日趋医乏,提倡“绿色殡葬,节约土地”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殡葬观念将会逐渐改变,生态殡葬和建立网络虚拟墓园无疑是殡葬发展的必然方向。不过从目前来看,我国广大群众的殡葬观念尚未彻底转变,若要真正普及“尘归尘、土归土”,不占用土地资源,不影响自然生态循环的葬法,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因此公墓仍然作为一种殡葬用地长期存在。

cdc5ad8f40173731.jpg

                                                杭州公墓,径山竹茶园,如意陵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在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区,公墓己经与城市其他公共空间相毗邻,如北京的长青园和上海福寿园,均在城市的不断扩张下逐渐被纳入城市中,公墓景观同城市风貌和城市发展息息相关。改变以往公墓的阴森恐怖形象,使之园林化、艺术化,能够缓解公墓带给城市和社会的负面影响。通过营建具有浓厚自然人文气息的公墓环境,一方面能让逝者长眠于绿树与鲜花交织的花园中,表示对逝者的尊敬和对生命的珍视,另一方面能够帮助人们抵消对死亡和墓地的畏惧感,能够在祭奠先人的同时亲近自然,得到艺术文化的熏陶。

    然而,一些商家将公墓园林化、艺术化作为墓地炒作的筹码,以此来提升墓地的销售价格,公墓园林化、艺术化受到社会上一些人士的质疑。因此,公墓的园林功能能否真正发挥出来,真正的为公所用,关键在于决策者和经营者能否高屋建--r,站在历史的高度,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引导群众抛弃落后的殡葬观念,用以人为本思想,把它作为公共空间来管理、建设,作为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来对待,使墓地这一古老的纪念性场所具有生态效益和情感功能与艺术性,体现出当代公墓的历史与社会价值。我国建设部1990年颁布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标准中,把殡葬用地划分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类别中,而西方国家则把公墓归为城市公园类别中的特殊公园,属于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我们应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将公墓纳入城市绿地系统中,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

    总体而言,我国公共墓园应顺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追思缅怀、参观学习和休闲的场所。公共墓园的景观设计应注重把握以下几方面内容,才能站稳根基:

      (1)正确处理环境、社会、经济三者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摆在首位,以生态人文的理念指导墓园景观设计,从而达到对场地的可持续利用。如在设计时要避免为了短期经济利益,建造奢华的墓座,应提倡采用融实用性、美观性于一体的树葬、花葬等绿色殡葬方式。

      (2)把握墓园景观和社会殡葬心理二者的关系。即公墓的景观设计不能割裂传统殡葬文化,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和做法,否则在现阶段将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殡葬心理产生冲突,影响公墓的正常经营,导致乱葬行为的发生和恶性循环。

    (3)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要批判的继承。摒弃“厚葬重硷”、“祸福感应’夕、“神鬼论”等迷信落后的思想;继承儒家殡葬文化中的孝,佛家殡葬文化中的善,道家殡葬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反映孝道、厚养薄葬的主题,结合现代科技学技术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反映时代文化特征,构建一个现代文明的墓园景观。

    (4)让墓园在殡葬改革中扮演积极引导者的角色,通过营造舒适惬意的自然环境,唤起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在设计时赋予景观文化内涵,向人们传达生态环保的殡葬观念,宣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注重情感、文化氛围营造,由单一的纪念哀悼情感转向更丰富的情感内涵,转变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和对生活的动力。因此,设计时需要处理好动与静,阴与阳,活泼与庄重之间的关系,满足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注重对集体性纪念景观的营造,弱化个体墓碑的建造。

    (5)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景观艺术融合到当代公墓景观的设计中。深入研究传统景观艺术中的民族审美心理积淀与现代人的审美心理的同构关系,不断地探索出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传统审美与现代审美,传统艺术形式手法与现代技术手法相结合的方式,并力求创新、力求突破。

    本文对我国公共墓园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为我国当代公共墓园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用的理论和实例依据。由于知识和经验所限,对具体问题的深入挖掘还不够,有很多理论问题需要在实践上做进一步探讨,论文论述的深度与广度都有所欠缺,文中难免有偏颇与疏漏之处,还请各位专家、老师、学友多加批评、指正,以期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联系我们

电话:400-158-1318

手机:17765126874

邮箱:706417206@qq.com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径山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在线留言

扫一扫加好友


在线留言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留言内容